首页 登陆 注册
中国台湾长荣集团旗下连锁品牌 长荣桂冠酒店,是中国台湾长荣集团(英文名称:Evergreen Group)旗下连锁品牌。
看帖
1
回复贴,共
1
< 返回长荣桂冠酒店吧
长荣集团23日再一次道歉:看在我们捐款的份上,就原谅我们吧!


近期,长荣集团再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23日,他们再次表示歉意,这次的道歉听起来似乎很普通,但让人有些费解。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的道歉中包含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理由——“请原谅我们吧,毕竟我们有捐赠!”


道歉与资金援助,这种逻辑是否合理呢?


要理解此次道歉的缘由,必须从事件的起始谈起。长荣集团旗下的一家酒店在一次重大国际赛事期间拒绝悬挂某个国家的国旗,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愤慨。事件被揭露后,网络上的指责声逐渐增强,许多网民对长荣集团表示失望。

面对民众的愤怒,长荣集团起初保持沉默,直到8月23日才公开致歉。在道歉声明中,他们特地提到创始人张荣发曾在重大灾难期间多次捐款援助,用以表明集团一贯的善行。这种说法不仅未能缓解民众的愤怒,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疑问。有人认为,捐款是一回事,但将其用来为当前的过失辩解,真的合理吗?这一背后的道理,让人觉得相当怪异。


时机不对,效果全无,为什么道歉显得如此唐突?


在公关行业,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准则——道歉需要迅速。长荣集团此次的道歉恰巧触犯了一个大忌:时机显得过于滞后。大众对于这一事件感到极大的愤怒,再加上道歉时的敷衍态度,显然难以获得宽恕。


就如同在生活中,如果某人犯了错误,却在事情过去了很久才勉强说出一句“抱歉”,这样的迟到的道歉显然让人难以接受。网友们纷纷调侃:长荣集团的道歉就像一道凉了的菜,无论如何重新加热,味道也不会变得好。这个比喻虽然很风趣,但却切中要害。



在这次致歉中,长荣集团频繁强调他们在救助灾害方面作出的努力,特别提到创始人张荣发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期间的捐赠。这可能是希望通过以往的善举来解决现在的冲突,但最终的结果却恰恰相反。有些人认为,这种道歉更像是“用以前的优异成绩来遮掩目前的错误”,根本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真诚。


这种做法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经典的比喻:就如同童年时犯了错,却用长辈给的红包来求得大人的宽恕一样。尽管资金是出于真诚之意,但这无法改变错误的事实。同样,长荣集团用捐赠来处理问题,真的能够弥补酒店的过失吗?可能不一定。

此次事件中,民众的反应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众的期待之间存在着差距。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慈善活动来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但一旦这些公司在其他领域出现问题,公众通常会更加严格地评估它们的举措。这实际上是大众对公司的双重要求:一方面希望它们能够行善,另一方面则期望其在其他方面完美无缺。

当企业试图利用以往的好行为来掩饰现阶段的错误时,公众的反应通常会更加剧烈。人们认为,具备真正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应该始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仅仅依赖短暂的善行来换取免责。

关于长荣集团的道歉策略,一位公关专家表示,这种做法无疑是“以毒攻毒”。过于强调以往的成就,反而可能会让公众产生企业缺乏真实反思和改变的意图。在应对公众危机时,企业需要更加真实地面对挑战,迅速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不是试图通过其他事件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长荣集团要想挽回公众的信任,还需要在实际行动上多下功夫。致歉只是第一步,真正落实承诺才是企业重获民众信任的关键所在。否则,哪怕捐赠再丰厚,最终也只会变成一个令人不屑的“形象工程”。


无论怎样,这次事件告诫我们,信任的重建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也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辉煌成就来保持。企业只有真正尊重公众的情感并付诸实践,才能重新赢得人们的信任。


对于长荣集团而言,前方的旅程依旧漫长。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切实执行道歉中提到的改进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并修复与公众之间的信任。众人的目光依然聚焦,期待他们的表现。

1楼 2024-08-28 07:54:22 回复
1
回复贴,共
1
< 返回长荣桂冠酒店吧
发表回复